海洋裡的淨零機會:從藍碳談台灣的政策、潛力與未來路徑
- ezGlobal Network Service
- 1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在淨零轉型的路上,「自然碳匯」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新焦點。「自然碳匯」係指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依環境生態系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
據研究指出,海洋碳匯(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這些自然碳匯系統不僅能有效捕捉二氧化碳,也具備保護海岸、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重生態效益。近年,台灣也逐步展開藍碳相關的政策研究與實務探索,以下將從五個面向整理目前的重要觀察與發展方向。
一、什麼是藍碳?
藍碳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於2009年發布的《藍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評估》報告中提出。該報告中指出,藍碳主要是指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等濱海植被生態系統所吸收並儲存的碳。這些生態系統具備高度固碳潛力,是沿海地區重要的碳匯來源。
2013年,IPCC發布《對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的2013增補:濕地》報告,首次補充了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等濱海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清冊編制方法,象徵藍碳正式被納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下的相關機制。
接續在2014年,國際藍碳倡議聯盟(The Blue Carbon Initiative)推出《濱海藍碳: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碳儲量與排放係數評估方法》報告,進一步建立了國際通用的濱海藍碳計量標準方法學,為各國發展藍碳政策與項目提供了明確的技術依據。
根據2016年,巴黎協定所規範締約方所需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中,共有151個國家包含至少一類濱海藍碳生態系,71個國家包含全部三類(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
為進一步促進相關國家將濱海藍碳生態系列入NDCs,藍碳倡議聯盟2020年發布了《藍碳與「國家自主貢獻」:加強行動指引》。並於2023年發布更新版本,提出可行方案的五大關鍵核心:一、就藍碳納入NDCs的準備情況和選項進行評估;二、闡明藍碳在NDCs調適部分中所扮演的角色;三、闡明藍碳對NDCs減緩目標的貢獻;四、將藍碳納入國家溫室氣體報告清冊;五、落實藍碳NDCs的實踐。
2023年,在巴拿馬舉行的「我們的海洋(Our Ocean)」會議上,世界經濟論壇(WEF)正式啟動了一項全新倡議——藍碳行動夥伴關係(Blue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BCAP),旨在透過全球、國家至企業層級,推動全球藍碳工作的系統性成長。此項目由英國政府資助,致力於促進沿海藍碳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為全球快速成長的藍碳信用與專案需求提供支持。
二、藍碳的政策與治理發展
台灣於2023年修正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並啟動碳費徵收等配套措施。雖然該法未明確定義藍碳,但已將自然碳匯納入氣候治理架構,為藍碳政策的推動提供法源依據。而近年來政府在藍碳政策的推動上,已從概念規劃逐步邁向實際行動。2024年6月,台灣碳權交易所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並推出首個「自然為本」的碳移除專案——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此舉不僅標誌著台灣自願性碳市場的啟動,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碳權購買選項,協助其符合國際供應鏈的減碳要求。
當全球對藍碳的重視日益升高,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架構與誘因機制成為推動藍碳保育與利用的關鍵。國際間對藍碳方法學的發展,核心在於確保碳匯的可信度與可交易性,因此特別重視測量、報告與驗證(MRV)流程的標準化。為了提升藍碳項目的品質與信任度,《高品質藍碳原則與指導方針》也提出藍碳應具備永久性、附加性、可衡量性、透明性以及社區參與等基本條件,確保其在環境與社會層面均能發揮正向效益。
此外,國際政策也鼓勵各國將藍碳生態系統納入國家自主貢獻(NDCs)與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NBSAPs),並與《巴黎協定》、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互呼應,形成一致且具體的政策路徑。
在台灣,藍碳方法學的制定也逐漸展現成果。海洋委員會已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針對本地紅樹林與海草床制定藍碳方法學,目前草案已送交環境部審查。2024年4月,農業部與海委會也聯合提出「海草復育」與「紅樹林植林」的減量方法,準備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這些努力旨在建立可參照的標準化操作流程,使藍碳能實質納入國家碳管理體系。
同時,台灣也積極探索藍碳的市場潛力。海委會進行的企業意向調查發現,超過八成企業對購買藍碳碳權抱持正面態度,其中將近一半甚至願意支付高於國際市場均價的價格,反映出企業界對藍碳作為碳中和工具的高度期待。
政府目前已設定2030年將藍碳儲量提升至70萬公噸的目標,並同步推動沿海生態系統的保育與復育。不過,藍碳議題橫跨農業、海洋與環保等多個主管機關,政策整合與資源協調仍是一大挑戰。未來,隨著制度逐步成熟與跨部門合作加強,藍碳將有機會在台灣氣候治理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台灣碳匯潛力與生態系統評估
台灣雖然國土面積有限,但在藍碳生態系方面仍具備一定的潛力。根據研究顯示,國內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等沿海生態系統,每年可儲存近9.5萬公噸二氧化碳,等同於約2.4萬公頃森林的吸碳效益,證明藍碳在國內確實具備成為輔助淨零策略的重要角色。研究指出,這些生態系統中海草床的碳匯能力最高,海草雖然只覆蓋全球海洋的0.2%,每年卻可以吸收2,740萬噸碳,約佔海洋每年碳封存總量的10%;紅樹林次之,鹽沼居後。綜觀臺灣從新竹以南的西部至東部花蓮海岸,連同離島地區等共有18處海草床,12種海草種類,顯示我國在增加海洋藍碳效益上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台灣在海洋環境監測與生態復育上已有初步基礎,儘管面積與分布有限,但若能透過保育與復育行動強化其功能,將有機會擴大碳匯效益。未來可望透過在地調查與技術支持,持續累積藍碳資料,並探索其與碳權、碳交易等制度的銜接可能。
四、國際趨勢與制度發展:
面對全球淨零轉型浪潮,越來越多國家已將藍碳納入國家氣候政策與碳市場機制中,從制度設計、方法學建構到碳權發行,形成具參考價值的政策實踐藍圖。以下三個國家案例,提供了從大國到島國的不同進路,對台灣未來發展藍碳政策具重要啟發性。
印尼:
印尼是全球藍碳生態系統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約3.4百萬公頃紅樹林,占全球22.6%,其碳儲量達3.14億公噸,約占全球藍碳儲量的17%。身為「國家藍碳行動夥伴關係」(IPBC)首批響應成員之一,印尼自2017年起由國家發展規劃部(BAPPENAS)推動《印尼藍碳策略框架》,致力於整合沿海與海洋碳匯政策,並將藍碳正式納入NDCs氣候承諾,設定2030年前自主減排29%、在國際協助下達到41%目標。
在碳市場方面,印尼於2023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平台 IDXCarbon,2024年初釋出首批與能源專案相關之碳信用額,並積極評估將藍碳納入市場交易的可行性,為藍碳與能源政策整合開創新方向。
日本:
日本在藍碳制度建構上具全球領先地位。早在2017年,即由「日本藍色經濟協會」建立藍碳認證制度,結合碳匯量測、碳權交易與在地實作,推動地方政府與企業參與多樣化藍碳專案。2023年,日本更成為全球首個將海草與海藻生態系統正式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的國家,2022年該類生態系統吸碳約35萬公噸,儘管占比不高,但具重要象徵意義。
此外,日本環境省與學研機構合作開發國家級 Tier 3 生態模型,精準模擬海草與海藻的長期碳封存機制,包括沉積物碳儲、深海輸送等過程,強化碳匯估算的科學基礎。其「J-Blue Credit」標準涵蓋碳池定義、數據收集、公式設計及驗證流程,成為確保藍碳信用品質的關鍵支柱。
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亞紐幾內亞為太平洋地區首個正式啟動藍碳政策的國家。由氣候變遷與發展局(CCDA)與環境保護局(CEPA)主導,其政策目標聚焦於紅樹林、海草床與潮間帶的生態保護,同時將藍碳視為經濟發展與氣候行動並行的策略工具。
該國已設定於2025年底前將藍碳納入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並強調將其整合至《巴黎協定》框架下的國家氣候行動,期待透過生態系統保育創造多重效益,包括減碳、保育、生計支持等。
五、發展藍碳的潛力及優勢
藍碳,不只是環境保育的新名詞,更是解決氣候危機的潛在路徑。在地小人稠、資源有限的台灣,若能善用沿海與近海的碳匯系統,補足陸域減碳的不足,不僅對實現淨零排放有助,也能提升生態韌性與國際氣候行動的能見度。
對台灣而言,未來若能同步推動藍碳政策整合、技術方法建構、國際倡議接軌與在地行動落地,將有機會建立一套從碳匯量測、驗證到交易的完整制度體系。如此不僅能提升我國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的參與度,也有助於打造具地方特色的藍碳示範場域,讓社區、企業與產業共同參與碳匯創造與生態復育。
此外,若能導入「農業經營」的思維發展藍碳,例如人工養殖大型海藻、復育藻場與紅樹林,不僅能提升碳匯效能,也將有機會創造環境保育與經濟收益的雙贏局面。讓藍碳不再只是潛力選項,而是實踐台灣氣候行動的重要一環。
參考資料
中央通訊社. (2024, July 9). 海草床、紅樹林方法學送審 補加強監測、防洪評估.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7090282.aspx
Australia Papua New Guinea Business Council. (2024, August). Papua New Guinea advances Blue Carbon policy. https://apngbc.org.au/2024/papua-new-guinea-advances-blue-carbon-policy/
Blue Economy Seychelles. (2024). Protecting ecosystems: Seychelles finalising pioneering blue carbon policy. https://blueeconomyseychelles.org/latest-news/protecting-ecosystems-seychelles-finalising-pioneering-blue-carbon-policy/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3, March). New initiative to help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navigate untapped blue carbon and restore coastal ecosystems. https://www.weforum.org/press/2023/03/new-initiative-to-help-government-and-business-navigate-untapped-blue-carbon-and-restore-coastal-ecosystems/
國家海洋研究院. (2023, December 19). 我國藍碳推動現況與展望. 海洋資源季刊, 21(4), 1-7.
Chen, Y.-C., & Hsu, T.-C. (2023). Blue carbon in Taiwa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10, 1268122.
農傳媒. (2024, January 30). 台灣藍碳生態系現況與挑戰.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2024, March 15). 台灣藍碳發展現況與展望. 農業科技前瞻.
財團法人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 (2023, October). APEC通訊10月份第266期 第四篇:藍碳經濟與永續發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