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碳盤查: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GHG Protocol 實務應用篇)
- ezGlobal Network Service
- 7月31日
- 讀畢需時 22 分鐘
已更新:8月1日

製造業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巴黎協定》的推進及各國淨零排放目標的設定,製造業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與轉型挑戰。碳盤查(Carbon Inventory)作為量化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科學工具,已成為企業制定減碳策略、符合法規要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基礎。
台灣製造業涵蓋半導體、電子、石化、鋼鐵、紡織等多元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在進行組織碳盤查時,雖然目前國內法規主要依循 ISO 14064-1 標準,但許多出口導向的企業為滿足供應鏈夥伴的查核要求,也需同時參考國際通用的 GHG Protocol。因此,本文將以製造業為核心,深入探討其碳盤查的重要性、方法論、實務挑戰與未來趨勢,特別針對符合國際主流規範的 GHG Protocol 進行詳細解析。
一、製造業碳盤查的戰略意義
法規遵循與政策驅動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實施,標誌著企業碳管理進入強制性階段。依據法規要求,排放量達一定規模的製造業企業必須進行定期碳盤查並提交報告。而即將上路的碳費徵收制度,將使準確的碳盤查數據成為企業成本控制的關鍵要素。
此外,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推行,將對台灣出口企業產生直接影響。準確的產品碳足跡數據將成為維持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缺乏可靠碳盤查數據的企業可能面臨額外的碳關稅負擔。
供應鏈管理與商業機會
全球品牌大廠如 Apple、Microsoft、Google 等紛紛設定碳中和目標,並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碳足跡數據。製造業企業若能建立完善的碳盤查系統,不僅能滿足客戶要求,更可能在綠色採購中獲得優勢地位。
同時,ESG投資趨勢興起,投資人越來越重視企業的環境績效。透明且經過驗證的碳盤查數據,有助於企業獲得更好的ESG評級,進而降低融資成本、吸引綠色資金。
營運效率與成本優化
碳盤查過程中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幫助企業識別高耗能環節與改善機會。已經有不少企業查覺到,透過系統性的能源管理與製程優化,不僅能有效地減少碳排放,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營運成本。
二、溫室氣體排放範疇架構:GHG Protocol
雖然目前臺灣的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仍以 ISO 14064-1 為主要依據,但本文選擇以國際通用的 GHG Protocol 架構說明,是為了協助出口導向製造業者或有國際揭露需求的企業,更清楚理解碳盤查在不同範疇的應用。特別是 GHG Protocol 在範疇三(Scope 3)部分,針對供應鏈上中下游的排放源有更細緻的分類與應用說明,已成為全球企業 ESG 報告及減碳目標(如 SBTi)重要的參考架構。
根據國際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製造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可分為三大範疇:
範疇一(Scope 1):直接排放
包括企業直接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涵蓋:
燃料燃燒排放:鍋爐、加熱爐、發電機等設備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排放
製程排放:化學反應、冶煉過程等工業製程中產生的排放
逸散排放:設備洩漏、維修作業等過程中逸散的溫室氣體
運輸排放:企業自有車輛的燃料使用排放
對於鋼鐵、石化、水泥等高耗能產業,範疇一排放通常佔總排放量的60-80%,是減碳工作的重點領域。
範疇二(Scope 2):能源間接排放
來自企業購買電力、蒸氣、熱能或冷卻能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台灣製造業普遍高度依賴外購電力,範疇二排放在總排放中佔有重要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電力系統的排放係數近年來持續下降,從2019年的0.533 kgCO2e/kWh降至2024年的0.474 kgCO2e/kWh,反映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的成效。企業可透過購買綠電、設置太陽能板等方式減少範疇二排放。
範疇三(Scope 3):其他間接排放
涵蓋企業價值鏈中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包括15個子類別,又可區分為上游活動及下游活動:
上游活動
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排放
資本財的排放
燃料與能源相關活動
上游運輸與配送
營運過程產生的廢棄物
商務旅行與員工通勤
下游活動:
下游運輸與配送
售出產品的加工、使用、廢棄處理
投資相關排放
研究顯示,製造業範疇三排放平均佔總排放量的70-80%,但由於涉及複雜的供應鏈網絡,也是盤查工作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GHG Protocol 範疇架構表
企業碳盤查必懂的關鍵指南:認識 GHG Protocol:企業碳盤查與永續管理的重要工具
三、製造業碳盤查方法論與實務
盤查邊界設定
碳盤查的首要步驟為明確界定盤查邊界,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與可比較性,這主要包含三個層面:
組織邊界:確立納入盤查的法人實體與營運據點範圍。國際通用的界定方法包括股權比例法、營運控制法或財務控制法。製造業企業可依據對排放源的實際控制權或所有權結構,選擇最能反映其環境責任的方法。一旦選定,應維持方法一致性,以利長期追蹤與比較。
營運邊界:根據企業對排放源的控制程度,劃分溫室氣體排放範疇。範疇一(直接排放)與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為溫室氣體盤查的強制性要求。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則涵蓋價值鏈中的廣泛間接排放,製造業可依據重大性原則,優先識別並納入對總體排放量貢獻顯著的類別,如外購商品與服務、資本財、上游及下游運輸與配送、營運產生的廢棄物等。此舉有助於資源聚焦,提升盤查效率。
時間邊界:碳盤查通常以年度為單位進行。基準年的選擇至關重要,應考量數據的可得性、業務營運的完整性及是否發生重大變革,以確保基準年的代表性。選定基準年後,後續年度的盤查應以此為基礎,進行趨勢分析與減碳成效評估。
活動數據收集系統
準確的活動數據是碳盤查結果可靠性的基礎。製造業企業應建立系統化的數據收集機制,涵蓋以下主要類別:
能源數據:記錄各類燃料(如天然氣、柴油)的消耗量、外購電力及蒸氣的使用量。建議整合既有的能源管理系統(EMS)或導入智慧電表系統,以提高數據的即時性與精確度。
製程數據:收集化學反應量、原物料投入量、產品產量等與生產製程直接相關的數據。透過整合製造執行系統(MES)或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可實現數據的自動化採集與管理。
運輸數據:追蹤原物料採購、產品配送的運輸距離、運輸方式(如海運、陸運、空運)及相關燃料消耗,以及員工通勤等資訊。這些數據有助於範疇三運輸排放的量化。
廢棄物數據:記錄各類廢棄物(如有害廢棄物、一般廢棄物、資源回收物)的產生量及其最終處理方式(如掩埋、焚化、回收等),以評估廢棄物處理相關的排放。
排放係數選擇與應用
排放係數的選擇直接影響碳盤查結果的準確性,企業應遵循由高至低精確度的優先次序原則:
i. 廠商特定係數:基於實際檢測或製程分析取得的排放係數,具備最高準確度。
ii. 國家係數:各國政府發布的官方排放係數,如台灣環境部(原環保署)公告的數據。
iii. 國際係數:如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歐盟等國際組織提供的通用係數。
iv. 產業平均係數:在缺乏更精確數據時的替代選項。
針對電力排放係數,台灣企業應使用環境部每年公告的最新電力排放係數。若企業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綠電),在提供相關再生能源憑證(如 T-REC)的情況下,可採零排放係數計算該部分用電的排放量。
不確定性評估與品質保證
為確保碳盤查結果的可靠性與公信力,應建立完善的品質保證(QA)與品質控制(QC)程序:
數據品質檢核:建立數據合理性檢查機制,透過趨勢分析、同業比較等方法,識別並修正異常值,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不確定性分析:量化各項數據的不確定性範圍,識別對總排放量影響最大的因子,並優先改善這些高影響項目的數據品質。
內部查證:建立由具備碳盤查知識的跨部門團隊進行內部查證機制,定期檢視盤查流程與結果,以利及時發現並糾正問題。
外部驗證:委託具備專業資質的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碳盤查結果的外部驗證,此舉能顯著提升盤查數據的公信力與透明度,特別是對於對外公開報告或申請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驗證的企業。

四、產業別碳盤查特色與挑戰
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發布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4年版,統計資料更新至2022年,並包含2023年初步概況),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 278.63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截至 2023 年)。其中,製造部門的排放量約為 141.474 MtCO2e,佔全國總排放量的 50.78%,明確指出其在國家碳排放結構中的主導地位。若以 2022 年的詳細數據分析,製造部門的排放佔比為 51.37%,遠高於住商部門(19.87%)和運輸部門(12.69%)。
在製造部門內部,排放特性也因產業類別而異。依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的資料,目前排放量貢獻排名前三的產業主要為:化學工業(其排放主要來自能源使用及特定製程)、電子工業(以高電力消耗為主要特徵)以及其他製造業。這項分析顯示,化學與電子產業作為台灣製造業的核心支柱,亦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兩大熱點。
在能源使用結構方面,台灣製造業呈現出電力排放(範疇二)佔比持續攀升的趨勢。根據「第二期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核定本)」的數據指出,2019 年製造部門電力使用的碳排放量已達該部門總排放量的 64%,凸顯了製造業的高度電氣化。相對地,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得益於燃料轉換與能源效率提升。
承接上述總體概況,以下將進一步剖析各主要製造業子產業在碳盤查上的獨特特徵與面臨的挑戰。了解這些產業特定的排放結構差異,對於企業量身打造高效的減碳路徑至關重要。
半導體產業
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的碳盤查挑戰包括:
高耗電特性:先進製程耗電量持續攀升,範疇二排放為主要來源。企業積極投資再生能源,如台積電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
特殊氣體使用:製程中使用的全氟化合物(PFCs)等溫室氣體,暖化潛勢極高,需建立精確的使用量監控機制。
複雜供應鏈:上游材料與設備供應商眾多,範疇三盤查面臨巨大挑戰。
鋼鐵產業
鋼鐵業為高碳排產業,盤查重點包括:
製程排放:焦炭使用、高爐操作產生大量直接排放,需精確量測各製程的排放係數。
循環經濟:廢鋼回收利用可大幅降低碳排放,需建立完整的物質流追蹤機制。
氫冶金技術:新興的氫氣直接還原技術將改變傳統排放模式,需開發相應的盤查方法。
石化產業
石化業碳盤查的特殊考量:
複雜製程網絡:產品種類繁多、製程路徑複雜,需建立精細的碳分攤機制。
副產品處理:製程副產品的能源回收利用影響整體碳平衡。
原料來源:生質原料的使用可能產生負排放效應,需特殊處理。

五、碳盤查結果應用與減碳策略
熱點識別與改善優先順序
碳盤查的最終目的,是將數據轉化為具體的減碳行動。為確保資源投入效益最大化,企業可以運用科學分析方法來識別排放熱點並建立減碳改善的優先順序。
首先,在完成碳盤查並取得所有範疇的排放數據後,企業會運用帕雷托分析(Pareto Analysis)來篩選出關鍵的排放源。這項「80/20法則」的應用能快速聚焦,找出僅佔少數(約20%)卻貢獻絕大部分(約80%)排放量的活動、製程或類別,這些就是企業應優先關注的「熱點」。
其次,針對這些識別出的排放熱點,企業會進一步展開技術可行性評估。這一步驟是在確認潛在的減碳技術或解決方案是否成熟穩定、適用於企業現有流程、是否會產生新的風險,以及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減碳效益。只有通過技術驗證的方案,才具備實施的基礎。
最後,對於所有技術上可行的減碳方案,企業會執行邊際減排成本分析(Marginal Abatement Cost Analysis, MACC)。這項分析評估每減少一單位碳排放所需的成本,將方案依成本效益由低到高排序,從而識別出「低成本高效益」甚至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減碳措施。透過MACC,企業能夠在達成減碳目標的同時,最大化經濟效益,甚至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
綜合運用這些分析工具,企業能將碳盤查結果應用於精準決策,確保減碳策略的科學性與效益性,有效推動永續轉型。
情境分析與目標設定
精確的碳盤查真正的價值所在,是如何運用這些數據來預測未來並設定具體目標。透過對未來排放路徑的多元預測,企業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潛在的風險與機會,進而制定出符合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的務實減碳策略。SBT 即是在確保企業的減碳路徑與《巴黎協定》的全球升溫控制目標(不超過 1.5°C 或 2°C)保持一致。
以下是進行情境分析的四個主要維度:
i. 基準線情境
基準線情境描繪了企業在不採取任何額外減碳措施,並維持現有營運模式、技術水準與預期業務成長的前提下,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預測趨勢。這通常會考量到生產規模擴張、市場需求變化等自然增長因素對排放量的影響。
此情境是所有後續分析的基準點,透過基準線,企業能直觀地評估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風險與潛在成本,例如未來的碳稅或碳費負擔,從而凸顯減碳行動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ii. 政策情境
政策情境在基準線的基礎上,納入了未來可能實施的氣候變遷相關政策對企業排放路徑的影響。在台灣,可能包括了碳費徵收機制(例如每噸碳排放的費用)、更嚴格的能源效率標準、再生能源推廣政策、抑或是特定產業的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等。這些政策因素將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的營運成本與排放表現。
此情境是在協助企業預估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的財務成本與營運壓力。透過模擬不同政策力道下的排放變化,企業能提前評估合規風險,並促使其主動尋求減碳策略以符合未來法規要求,甚至將政策壓力轉化為綠色轉型的契機。
iii. 技術情境
技術情境聚焦於評估企業導入現有或新興減碳技術所能實現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潛力。這包括但不限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製程改進(例如高效設備更新、餘熱回收)、燃料替代(如改用低碳或零碳燃料)、製程排放捕獲(如碳捕獲、利用與封存 CCS/CCU)、以及再生能源的導入(如廠房屋頂太陽能、綠電採購)。
此情境呈現了技術創新在減碳方面的巨大潛力,為企業描繪出透過技術升級實現顯著減排的可行路徑。它鼓勵企業評估並投資於具有成本效益與減碳效益的技術方案,將科技創新作為實現減碳目標的核心驅動力。
iv.淨零情境
淨零情境描繪了企業為達成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所需的長期減碳軌跡。這是一個最具雄心且具挑戰性的情境,它通常需要結合上述情境中的多種策略,包括大幅度的技術革新、供應鏈的全面綠化、循環經濟模式的導入,甚至可能考量剩餘排放的碳移除或碳抵銷(作為最後手段)。此情境會倒推計算不同階段應達成的減碳目標,以確保最終能實現淨零排放。
淨零情境為企業提供一個明確且具方向性的長期減碳願景。它不僅要求企業思考未來數十年的減碳路徑,更激勵企業進行全面的策略規劃與跨領域合作。透過設定淨零目標,企業能夠展現其對氣候行動的最高承諾,並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佔據領先地位。
這四種情境分析為企業設定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提供了堅實的數據與策略支持。透過對比不同情境下的排放路徑與減碳潛力,企業可以量化未行動的風險、預判政策影力,同時發掘技術潛力,並擘劃長期願景。
碳中和策略規劃
完成精準的碳盤查與情境分析後,製造業便能制定出符合其業務特性且具備科學依據的短期(例如 5-10 年)和長期(例如 2030 年、2050 年)減碳目標,並定期追蹤其進展,以確保減碳行動與全球氣溫控制在 1.5°C 內的目標保持一致。然而,達成碳中和並非一蹴可幾,它需要企業制定一套清晰、具體且分階段的策略規劃。這份規劃應涵蓋短期、中期與長期目標,確保資源的有效配置,並逐步引導企業邁向淨零排放。
i. 短期策略(1-3年):在碳中和路徑的初期階段,製造業應優先採取見效快、投資回報週期相對較短的措施,以迅速降低碳排放,並為後續更深層次的轉型奠定基礎。
能源效率提升: 這是最直接且成本效益高的減碳方式。企業應全面審視現有能源使用情況,透過改善照明系統(如汰換為 LED)、優化 HVAC(暖通空調)系統、提升馬達與泵浦效率、加強生產設備的維護與校準等,來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這些措施往往能帶來顯著的節能效益,同時降低營運成本。
製程最佳化: 深入分析生產流程,識別並消除製程中的浪費環節,例如減少廢料產生、優化反應條件、縮短閒置時間、實施更精準的溫度與壓力控制。透過製程參數的精細調整與管理,可在不影響產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與碳排放。
綠電採購: 這是快速降低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碳足跡的有效途徑。製造業可透過購買再生能源憑證(如 T-REC)、簽訂企業購電協議(CPPA)或直接與綠電供應商合作,確保所使用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立即性地實現電力碳排放的歸零或顯著降低。
ii. 中期策略(3-10年):隨著時間推移,企業需將目光投向更具結構性的變革,透過設備更新與模式創新,實現更大幅度的碳排放削減。
設備汰換更新:逐步淘汰老舊、高耗能的生產設備,引進更節能、效率更高的先進製程設備。這不僅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也可能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這類投資雖然較大,但其長期效益顯著,且通常伴隨技術升級帶來競爭力提升。
循環經濟導入:從傳統的「線性經濟」轉向「循環經濟」模式是實現深度減碳的關鍵。這包括產品設計最佳化(易於拆解回收)、原物料的循環利用、廢棄物資源化、推動產業共生等。透過減少原生資源消耗與廢棄物產生,從根本上降低生產過程的碳足跡。
再生能源設置:除了外部採購綠電,製造業也可考慮在自有廠區內直接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如太陽能光電板或小型風力發電機。這不僅能確保穩定的綠電供應,更能降低長期用電成本,並展現企業在綠色能源方面的自主能力與決心。
iii. 長期策略(10年以上):碳中和的最終實現,往往需要前瞻性的布局與對未來科技的投入。這是一個需要持續創新與長期承諾的階段。
突破性技術導入:面向 2050 甚至更遠的淨零目標,企業可能需要評估並投入研發或導入尚未廣泛商業化的突破性減碳技術。這可能包括氫能應用、新型儲能技術、低碳水泥/鋼鐵製程、電氣化轉型等。這些技術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的碳排放結構。
負排放技術:對於難以完全消除的剩餘排放,負排放技術(或稱碳移除技術)將扮演重要角色。這包括直接空氣碳捕獲(DAC)、生物能源與碳捕獲(BECCS)、強化自然碳匯(如造林、土壤碳封存)等。雖然目前成本較高,但長期來看,這些技術可能是達成淨零的必要手段。
碳抵換機制:碳抵換通常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的最後手段。當企業已盡力透過自身減排和技術導入仍有無法消除的剩餘排放時,可透過購買經過認證的碳權來抵銷這些排放。這意味著企業資助了其他地方的減碳或碳移除專案,以達到帳面上的碳中和。然而,此機制應在優先推動內部減排之後再考慮,以確保減碳行動的實質性。

六、國際標準與驗證機制
主要標準架構
製造業碳盤查應遵循國際認可的標準架構:
ISO 14064系列:組織層級溫室氣體盤查、報告與驗證的國際標準,提供系統性的管理架構。
GHG Protocol: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全球最廣泛採用的碳盤查方法學。
ISO 14067:產品碳足跡量化與溝通標準,適用於產品層級的生命週期評估。
PAS 2050/2060:英國標準協會發布的產品碳足跡與碳中和標準。
了解更多碳盤查規範,請點我查看碳知識文章
驗證與認證
第三方驗證是提升碳盤查可信度的重要機制:
驗證機構選擇:應選擇具備相關認證(如TAF認可)的專業機構。
驗證等級:可分為合理保證等級(高度信心水準)與有限保證等級(中度信心水準)。
驗證範圍:可針對全部範疇或特定範疇進行驗證,並可選擇基地層級或組織層級驗證。
驗證頻率:建議每年進行驗證,確保數據持續性與可比較性。
七、挑戰與因應策略
碳盤查雖然是邁向永續的關鍵一步,但對於複雜的製造業而言,這條路上也充滿了挑戰。從繁雜的數據收集到專業能力的欠缺,企業需要清晰的策略來應對。以下我們將探討製造業在碳盤查過程中常見的挑戰,並提出可行的因應策略。
數據品質的迷思與複雜性
製造業的生產流程錯綜複雜,涉及多個環節與設備,導致數據來源分散,經常面臨數據遺漏、重複計算、單位不一致等品質問題。這不僅影響盤查結果的準確性,也可能讓後續的減碳決策失準。
因應策略:
建立標準化程序:首要任務是制定一套清晰的數據收集程序與格式,確保不同部門與環節的數據能以統一的方式輸入與管理。
投資數位化系統:導入能源管理系統(EMS)、物聯網(IoT)感測器或碳管理平台,能大幅提升數據的自動化收集能力,減少人為錯誤,並確保數據的即時性與精確性。
強化跨部門協作:建立跨部門的數據整合機制,打破資訊孤島,確保不同來源的數據能夠順暢流通與匯集。
定期稽核檢核:實施定期數據品質稽核,透過比對、驗證與趨勢分析,及早發現並修正數據異常,確保盤查結果的可靠性。
範疇三盤查的深廣度考驗
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涵蓋企業價值鏈中所有的間接排放,其供應鏈的複雜性、數據取得的困難度以及計算方法的不一致性,往往成為製造業盤查的最大障礙。
因應策略:
採行階段性推動:建議企業初期可優先聚焦重大性較高的範疇三類別進行盤查(如外購商品與服務、運輸配送等),採階段性推動方式,逐步擴大盤查範圍。
建立供應商合作機制:與關鍵供應商建立數據分享機制或溝通平台,鼓勵其進行碳盤查並提供相關數據,共同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
運用估算方法:在數據無法直接取得的情況下,可運用產業平均數據或支出法作為初期估算基礎。雖然精確度較低,但可作為初步評估與策略方向的參考。
參與產業聯盟:積極參與相關產業聯盟或公協會,共同開發供應鏈碳數據平台或共享資料庫,分攤數據收集的成本與困難。
內部技術能力不足的痛點
碳盤查不僅是數據收集,更涉及複雜的方法論、標準理解與軟體操作。許多製造業企業內部缺乏具備碳盤查專業知識的專職人才,導致技術能力有限,難以獨立完成高質量的盤查工作。
因應策略:
投資員工教育訓練:規劃系統性的員工教育訓練課程,培養內部人員對碳盤查標準、計算方法、數據管理與報告撰寫的專業能力。
與外部顧問合作:初期可與具備資質的外部顧問機構合作,借助其專業知識與經驗,指導企業建立碳盤查體系,並進行外部驗證。
參與能力建構計畫:積極參與政府或產業公協會提供的碳管理能力建構計畫或輔導案,利用外部資源提升內部專業素養。
建立學習網絡:鼓勵與其他企業建立跨企業學習網絡,定期分享碳管理經驗與最佳實務,共同成長。
成本效益平衡的考量
碳盤查與後續的減碳措施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尤其在初期可能難以立即看到直接的財務效益,這使得企業在資源配置上面臨成本效益平衡的挑戰。
因應策略:
結合營運效率提升:將碳管理目標與營運效率提升緊密結合。例如,改善能源效率不僅能減碳,也能直接降低能源費用;優化製程不僅能減少排放,也能降低原物料耗損,創造協同效益。
善用政府補助與優惠:積極關注並申請政府針對碳管理、節能減碳、數位轉型等提供的補助方案、稅賦優惠或低利貸款,以降低初期投資成本與財務壓力。
採行分階段實施:避免一次性的大量投資,而是將碳管理計畫分階段實施。從小範圍試點開始,逐步擴大導入,並在每個階段評估成效,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
建立商業價值論述:清楚地向管理層與利害關係人闡述碳管理的商業價值,包括提升品牌形象、符合國際規範、降低碳稅風險、吸引綠色投資、開拓新市場等,爭取內部更廣泛的支持與資源。
八、未來發展趨勢
碳管理已不再是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隨著全球氣候行動的加速,製造業的碳管理模式正經歷根本性的轉變。理解這些未來趨勢,將有助於企業及早布局,抓住綠色轉型的先機。
法規趨嚴與政策推動
全球碳管制框架正快速成形,對製造業的影響將日益深遠:
碳費制度:企業應預期碳費將逐步調升,並及早建立完善的碳盤查系統,以精準掌握排放量,為未來的政策變化做好準備,避免潛在的財務衝擊。
歐盟 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實施,對出口至歐盟的製造業企業將產生重大影響。這意味著精確的產品碳足跡數據不再只是加分項,而是貿易的必要條件。企業必須提升其產品碳足跡的量化能力與透明度,以確保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技術創新與數位轉型
數位科技的進步正徹底改變碳管理的遊戲規則:
新興技術革新碳管理:人工智慧(AI)、區塊鏈、數位雙生(Digital Twin)等新興技術,將革命性地改變傳統碳管理模式。AI 將提升數據分析與預測的精準度;區塊鏈將確保供應鏈碳數據的可信與透明;數位雙生則能模擬優化製程,實現碳排放的實時控制。企業應積極擁抱數位轉型,提升碳管理的精確度與效率,將技術投資轉化為競爭優勢。
即時監測成為可能:隨著自動化監測設備(如智慧感測器)成本的持續下降與性能提升,製造現場的即時碳排放監測將成為普遍現實。這將支持企業進行更為精細的碳管理決策,例如動態調整生產排程、優化能源使用,甚至實現碳排放的閉環管理。
生態系統整合
未來的碳管理將超越單一企業的範疇,朝向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整合方向發展:
產業鏈協作共建平台:碳足跡的完整性依賴於整個價值鏈的數據。未來,上下游企業將更緊密地協作,共同建立碳數據分享平台。這不僅能提升供應鏈的碳足跡透明度,更能促進全產業鏈的共同減排,降低整體風險。
跨領域低碳解決方案:碳管理將不再局限於工廠內部,將結合能源、交通、建築等不同領域的解決方案,形成更全方位、系統性的低碳生態系統。例如,工業園區內的能源共享、廢熱回收與區域供熱等,將共同為實現區域性甚至城市級的碳中和做出貢獻。
國際合作與碳市場參與:企業將更積極地參與國際碳市場機制,例如碳抵換、碳權交易等工具。這不僅是平衡自身剩餘排放的手段,也是全球碳流動與價值實現的重要環節,為企業提供靈活的碳管理工具。
循環經濟與負排放技術
要實現真正的淨零排放,還需依賴更具影響力的策略與技術:
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原則將深度融入企業的碳管理策略,從產品設計階段即考慮資源的永續性與可循環性。透過廢棄物資源化、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再製造與維修等模式,將大幅降低原生資源消耗及其伴隨的碳排放,從根本上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與環境衝擊最小化。
負排放技術:對於難以完全消除的工業排放,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負排放技術將逐漸成熟並實現商業化規模。這些技術能直接從工業源或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為製造業提供一條新的減碳甚至移除碳的路徑,是達成終極淨零目標不可或缺的環節。
九、結論與建議
在全球低碳經濟浪潮中,碳盤查已從單純的環保義務,迅速躍升為衡量製造業核心競爭力與韌性的策略性指標。 面對日益收緊的國際法規、供應鏈嚴峻的減碳要求及消費者日益高漲的永續意識,企業必須主動建立一套全面且系統化的碳管理能力,方能在這場轉型中穩健前行。
成功碳盤查的關鍵要素
精準有效的碳管理並非一蹴可幾,它依賴於以下五大基石的構築:
高階承諾與策略整合:碳管理的核心成功,始於高階管理層的堅定決心與支持,將其明確納入企業發展戰略,並提供充足資源與清晰目標。
跨部門協作機制:碳數據橫跨多部門,建立高效協作與溝通管道,確保各部門共同參與並承擔責任,是匯集精確數據與推動減排的基礎。
數位化系統投資:告別傳統人工記錄,導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化碳管理系統,是大幅提升數據收集自動化、分析深度與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持續優化文化:碳管理是動態且持續演進的過程。企業應建立學習型組織文化,鼓勵不斷檢視、評估並優化碳盤查及減排實務,將減碳思維內化為日常營運準則。
外部夥伴協同:碳足跡延伸至整個價值鏈。與供應商、客戶及研究機構建立緊密合作,共享知識、創新技術並推動數據透明化,是實現價值鏈廣泛減碳的關鍵。
從合規到競爭優勢:台灣製造業的轉型契機
隨著全球淨零轉型加速,台灣製造業應將碳盤查視為一次重大的轉型與升級契機。這不僅是用於滿足合規或應對壓力的工具,更是創造新商業價值的策略性利器:
成本優化:透過精準管理,有效識別並消除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浪費,直接降低營運成本。
品牌提升與投資吸引:展現永續承諾,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吸引綠色投資者與偏好環保的消費者。
市場通行證:具備清晰的碳足跡數據,將使企業在應對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如歐盟 CBAM)時更具競爭優勢,確保產品在全球市場的通行無阻。
供應鏈韌性:與上下游夥伴共同推動減碳,更能提升整個供應鏈的韌性與營運效率,為企業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唯有將碳盤查從單純的合規要求,策略性轉化為經營核心利器,台灣製造業才能在全球綠色轉型浪潮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不僅實現自身的永續發展目標,更能為全球低碳未來貢獻關鍵力量。
參考資料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3).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15). Paris agreement. UNFCCC.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2021). Corporate net-zero target setting standard. SBTi.
European Commission. (2023). Commission implementing regulation (EU) 2023/1773 laying down the rul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egulation (EU) 2023/95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s regards reporting oblig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3). Net zero roadmap: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C goal in reach. IEA Publications.
Hertwich, E. G., & Peters, G. P. (2009). Carbon footprint of nations: A global, trade-linked analysi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3(16), 6414-6420.
Wiedmann, T., & Minx, J. (2008).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Ecological Economics Research Trends, 1, 1-11.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201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2024)。《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4年版)》。
中華民國環境部(2024)。《溫室氣體排查量作業指引(113年版)》
中華民國工業技術研究院(2024)。《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與《淨零轉型關鍵技術發展策略》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面對製造業碳管理從勞力密集模式加速邁向數位化,ezGreen 積極協助各行業實現永續與數位化的雙軸轉型。
我們透過將數位工具整合至直觀易用的平台,並輔以專業顧問指導,為製造業企業提供從碳數據採集、分析、預測到智慧決策的全方位碳盤查解決方案。歡迎聯絡我們了解更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