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淨零(Net Zero)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什麼?一文看懂核心差異

淨零(Net Zero)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什麼?一文看懂核心差異

在企業永續轉型的進程中,「淨零(Net Zero)」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已成為最常被提及的兩大關鍵目標。這兩個術語雖然同樣聚焦於減碳,但在實踐策略、涵蓋範圍與長遠影響上卻有本質差異。對企業而言,正確認識並區分這兩者,不僅有助於制定切合實際的減碳路徑,也能提升對外 ESG 溝通的清晰度與信任感。

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淨零」與「碳中和」的定義、差異與應用場景,協助您為企業永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一、什麼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


碳中和指的是在特定期間內(例如一年度),企業或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經過減量與抵換後,達到「零淨排放」的狀態。也就是說,企業在努力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同時,也會透過購買碳權(如碳信用額度)、投資造林專案、支持再生能源發展等方式,抵消無法避免的碳排量。

實現碳中和的具體作法通常包含兩大面向:


  1. 減量:這是首要步驟,企業需盤點碳排熱點並採取措施降低碳排放,例如導入節能設備、優化製程、推動員工減碳行為、提升供應鏈效率等。

  2. 抵換:對於短期內無法完全減除的排放,可透過購買經驗證的碳權(如 VCS、Gold Standard)、投資造林、支持再生能源專案或碳捕捉與封存(CCS)等方式進行碳抵換。


碳中和的概念相對靈活,應用場景也相當廣泛。例如,一場大型活動可認證為「碳中和活動」,產品可標示為「碳中和產品」,甚至企業營運整體亦可達到「碳中和企業」的標準。這些都能作為企業啟動永續溝通與品牌價值強化的起點。

碳中和 等於 總碳排量 扣除 減量及碳抵換

二、碳中和的驗證標準與認證機制


企業若要對外主張達成碳中和,應依循公認的國際標準進行碳盤查與抵換,並透過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審查與認證,可有效避免「漂綠(Greenwashing)」爭議,提升外部信任與市場接受度。以下為常見標準:


  • PAS 2060(碳中和規範):由英國標準協會(BSI)制定,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碳中和驗證標準。明確規定碳盤查範圍、減量策略與抵換原則。

  • ISO 14064 系列:聚焦溫室氣體量化、報告與驗證的國際標準,常與 PAS 2060 搭配使用。

  • Climate Neutral Certification(氣候中和認證):由 Climate Neutral 組織推出,特別適用於消費性品牌。


三、碳抵換市場與常見工具


碳中和之中的抵換部分,通常透過購買「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來達成。這些信用額度來自於經認證的碳減量專案,例如:


  • 再生能源建設(如太陽能、風力專案)

  • 造林與森林保育(例如 REDD+ 專案)

  • 廢棄物氣體處理(如甲烷回收)

  • 碳捕捉與儲存(CCS)技術


目前主要碳抵換市場包含:


  • 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企業自願購買碳權以實現 ESG 目標,代表機構如 Verra(VCS)、Gold Standard

  • 法規性碳市場(Compliance Carbon Market):如歐盟碳交易體系(EU ETS),由政府強制實施,有配額與交易機制。


企業可依據預算、品牌策略與永續願景選擇合適的碳抵換專案,並強化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成效。


四、全球企業實踐案例


  • Google:

    自 2007 年起成為碳中和企業,並透過投資再生能源與購買高品質碳權維持碳中和狀態,2020 年更承諾於 2030 年達成「全年無間斷使用無碳能源」。


  • Patagonia:

    公開透明其碳足跡與抵換策略,投資森林保護專案並取得氣候中和產品認證,將永續融入品牌核心。


  • 星巴克:

    導入節能與綠建築標準,並透過抵換農業排放與物流碳足跡,實現部分產品碳中和。


五、什麼是淨零排放(Net Zero)?


淨零排放並不僅是單純的抵銷排放,而是要求企業或國家在整體價值鏈中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通常需達到 90% 以上的減排目標。剩餘的少數排放則可透過自然或科技手段進行移除,例如碳捕捉與儲存技術、植樹造林等。


淨零排放的核心理念是「減量為主,抵換為輔」,這與碳中和的思路有所不同。淨零強調的是結構性和長期性的減碳努力,而不是僅依賴碳抵換來達成目標。這一目標目前已成為聯合國、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等國際組織所推動的最終減碳路徑。相較於碳中和可在短期內塑造形象,淨零更代表企業對長期營運與氣候風險的深度回應。

淨零排放以減量為主、移除為輔

六、淨零如何落實?SBTi 框架下的四大原則


SBTi 提供了企業邁向淨零的具體指引,包含以下四大核心原則:


  1. 長期減排目標(Long-term target):企業須設定至 2050 年前達成至少 90% 減排的長期目標。

  2. 短中期科學減量(Near-term science-based targets):企業須針對 Scope 1、2、3 排放設定 5-10 年內的具體減碳目標。

  3. 價值鏈全面納入(Value chain coverage):減排目標需涵蓋從原料採購、生產、物流到產品使用與處置的整體價值鏈。

  4. 移除剩餘排放(Neutralization):只有在實現深度減排後,剩餘排放才能透過碳移除手段中和,不可提早抵換。


七、國際企業淨零案例


1. Microsoft(微軟):不只是淨零,而是更進一步達成碳負排,領先業界。
  • 目標:2030 年達成碳負排(Carbon Negative),到 2050 年移除自創立以來所有歷史排放。

  • 做法:

    • 全面轉用再生能源。

    • 投資碳移除技術,如直接空氣捕捉(DAC)。

    • 建立碳費內部機制,鼓勵各部門減碳。


2. Unilever(聯合利華):強調供應鏈合作與產品碳揭露,是 B2C 品牌導入淨零的典範。
  • 目標:2039 年前實現整體供應鏈淨零。

  • 做法:

    • 與供應商合作減碳。

    • 為產品設計碳足跡標籤,提高透明度。

    • 投資再生農業與碳移除技術。


3. Apple(蘋果):藉由強大的供應鏈影響力帶動整體產業低碳轉型。
  • 目標:2030 年前達成全球業務和供應鏈淨零。

  • 做法:

    • 要求所有供應商使用 100% 再生能源。

    • 開發低碳材料與可回收零件。

    • 建立自有碳中和基金。

 

七、總結比較


簡而言之,碳中和可以視為企業在短期內達成的「零淨排放」,而淨零則是企業邁向深度低碳轉型的長期目標。

概念

聚焦對象

實踐重點

達成方式

碳中和

二氧化碳

減排與碳抵換平衡

購買碳權、投資碳補償專案

淨零

全部溫室氣體

深度減排,僅剩少量可抵換

科技減碳 + 自然碳移除


* 補充概念:什麼是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氣候中和的概念較碳中和與淨零更為廣泛,它不僅包含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涵蓋了其他對氣候有影響的溫室氣體與環境因子,如甲烷(CH₄)、一氧化二氮(N₂O)及氫氟碳化物(HFCs)等。

此外,氣候中和考量的範圍也更為全面,除了企業自身的碳排放,還可能涉及整體供應鏈活動以及對自然環境的正負影響,包括土地使用、能源來源與污染排放等。因此,當一家公司宣稱達成氣候中和,意味著其營運與產品在整體氣候層面上實現了零淨影響,這是一項更加全面且深遠的永續承諾。


對企業而言,碳中和、淨零與氣候中和三者形成了一條循序漸進的減碳階梯。初期,企業可以透過碳中和來快速建立永續形象並提升員工與消費者的減碳意識;隨後,進一步實施實質的減排措施,最終朝向淨零排放甚至氣候中和的目標邁進。


參考資料

  1.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What is Carbon Neutrality?

  2.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2023)。什麼是碳中和與淨零排放?

  3. 台灣碳權交易所(2024)。關於碳權與碳市場。

綠易提供碳管理平台系統與專業顧問服務,協助企業掌握碳排數據,建立減碳與抵換策略基礎,符合 ISO 14064、PAS 2060 等國際規範。歡迎聯絡我們,打造企業邁向淨零路徑的第一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