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企業買綠電



為因應碳中和路徑,其中一種企業抵碳排放的方式,即是「購買綠電」,也就是買再生能源產生的電,來抵消企業營運耗損的電及碳排,當然要達到碳中和,也得同時搭配負碳技術和其他政策工具來達成。


由於綠電主要是用零碳排的再生能源來發電,例如太陽能、風力、地熱能、海洋能、非抽蓄式水力等再生能源,碳排放係數為 0,因此一間公司買了綠電來用,在碳盤查時,可以把使用綠電那部分的碳排放記錄為 0。


買綠電有沒有同時買到碳權?零碳排不等於碳權。碳權在目前臺灣的制度脈絡下是必須先執行一個減量專案,經行政院環保署審查確認減量成效後,發給專案申請者與減量成效等量的「減量額度」,這才是碳權。當一間公司在市場上購買了減量額度,它可以用來抵扣自己的範疇一,即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放或範疇二碳排放 (外購電力間接碳排放)。


而所謂買綠電憑證、工廠使用 100% 綠電,就是跟台電買了多少度電,再買相同度數的綠電,就可以宣稱 100% 綠電,抵扣「用電產生」的碳排放,這只限制使用在範疇二碳排放,跟碳權能使用的範圍也有差別。


然而,現在市場都買不到綠電,其中眾之矢的就是,被護國神山台積電買走大部分的綠電憑證,但事實上,根據台電與標檢局資料,去 2021 年,台灣生產的綠電超過九成其實均由台電保證收購,只有 6.5% 流通到憑證交易市場,而全台生產的綠能僅約 6.5% 進入憑證交易市場當中,佔 98% 的憑證又由台積電買下。這些數據解釋了「買不到綠電 」的背後原因:絕大多數綠電根本沒有進入市場。


但在 2017 年《電業法》修正後,台灣開放民間售電業,售電業向發電商買電後、再賣電給用戶,不僅幫中小企業找綠電,還能處理繁瑣的行政程序,未來期望綠電變成標準化商品,讓中小企業買綠電,就像去便利商店購物一樣簡單。





4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