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永續資源
2050淨零是共同願景
Resources


機車汰舊換新減碳媒合 新高收購價2,100元
為落實淨零排放目標,降低事業新設或變更排放源之溫室氣體影響,環境部111年推動車輛汰舊換新媒合,藉由環境影響評估開發單位收購民眾汰舊換購電動車輛之溫室氣體減量效益,抵換其營運開發之增量,此政策不僅有助降低老舊車輛排放溫室氣體,亦可減輕民眾購車負擔及促進運具電動化。
7月7日


7月1日起氫氟碳化物未經許可禁止輸出入 違者將處新臺幣10~100萬罰鍰
為對接國際環保公約蒙特婁議定書「吉佳利修正案」將高溫暖化潛勢物質「氫氟碳化物(HFCs)」納管,環境部已於114年2月25日發布「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明定氫氟碳化物之國家消費量削減時程,並自114年7月1日起未經核准不得輸入或輸出氫氟碳化物。環境部特別呼籲使用或供應氫氟碳化物的廠商,於氫氟碳化物輸出入前須先取得核准,以免觸法。
7月2日


環境部推出「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 鼓勵汰換空調設備以加大節能成效
鑑於近年氣溫持續上升,且國際間已提出全球冷卻行動承諾倡議,環境部運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五期特別預算5,000萬元推出「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針對醫院、學校、旅館、商業或辦公大樓、機關(構)、非屬碳費徵收對象之工廠以及農業相關設施等對象,進行空調系統汰換、引用創新技術或導入智慧化管理等示範案件,採競爭方式審查,每案最高可補助新台幣500萬元,以作為後續其他對象之參考,進而提升事業與國家整體節能成效。
6月25日


環境部研提我國碳邊境調整機制 從試申報制度開始
我國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下稱臺版CBAM)環境部刻正參考國際間碳定價制度先行,後續搭配碳邊境調整機制的模式進行規劃,今(114)年研議試申報制度,明(115)年完備法制作業以啟動試申報,並持續觀察國際間碳邊境調整機制法制進度及實施情形滾動調整,以維護我國產業與進口商公平競爭。
6月10日


「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成立 啟動抗熱調適行動
為因應全球暖化下異常高溫,環境部於6月3日邀集政府機關、響應企業與民間團體等共同組成「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一起攜手透過行動面、科學面與制度面擬定抗高溫行動路徑與規劃,以公私協力方式,提升我國整體抗高溫調適能力。
6月4日


環境部接軌國際公布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我國2023年淨排放量較基準年減碳4.64%
我國2023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78.63百萬公噸CO₂e,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4.48%,扣除碳匯21.73百萬公噸CO₂e,淨排放量為256.90百萬公噸CO₂e,相較基準年減少4.64%,較前一年(2022年)減少3.02%,我國整體溫室氣體排放已呈減碳趨勢。
5月27日


「綠色成長聯盟」啟動 接軌國際碳定價制度 趨動綠色成長
碳定價不僅是減碳重要工具,更是趨動綠色成長的關鍵。我國碳費制度於今(114)年上路,日前環境部也提出碳定價實施路徑,未來將結合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與國際接軌,帶動企業綠色成長。健全的碳定價制度推動執行需要能力建構與社會溝通,環境部參考國際經驗,於今(24)日邀集企業與相關部會組成「綠色成長聯盟」,一起攜手為達成國家減碳新目標邁進。
4月24日


瑞典減碳之路 台瑞典交流碳稅與ETS制度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今(23)日邀請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任荷雅代表Helena Reitberger及瑞典稅務局(Swedish Tax Agency)專家Martin Solvinger及Mattias Qvist,以實體結合線上方式向環境部同仁分享「減碳經驗:產官學界對話、碳稅與ETS並行」,聚焦於瑞典碳稅與碳排放交易體系(ETS)的並行制度、重視相關減碳政策的利害關係人溝通,以及產官學界的合作達成減碳成效,透過瑞典經驗分享,提供我國建構碳定價制度參考。
4月23日


環境部與國立臺灣大學簽署「氣候行動與環境永續」合作備忘錄 強化產官學合作 推動淨零轉型與環境韌性建構
為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加速推動我國邁向淨零排放與永續發展目標,環境部今(21)日與國立臺灣大學簽署「氣候行動與環境永續」合作備忘錄(MOU),由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與臺灣大學校長陳文章代表簽署。
4月21日


環境部召開「淨零永續綠生活」減碳旗艦行動社會溝通會議,集思廣益共創氣候解方
為實踐「國家減碳新目標」及推動「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環境部今(16)日舉辦「淨零永續綠生活」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社會溝通會議,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與環境部施文真次長共同主持,邀集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農業部、教育部會代表等來自產、官、學、研、公民團體代表齊聚一堂,聚焦政策內容展開意見交流,凝聚淨零共識,開啟跨界對話與合作契機。
4月16日


啟動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計畫社會溝通會議 首場淨零永續綠生活
為推動國家減碳新目標,擴大啟動社會溝通作業,行政院、環境部與各部會自即日起舉辦一系列社會溝通會議,邀集產、官、學、研及公民團體等利害關係人,共同探討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提出的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藉以共創氣候解方,凝聚社會共識。
4月15日


環境部預告「氣候變遷風險評估作業準則」草案
為提升各級政府應對極端天氣事件之氣候調適能力,強化氣候風險管理,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8條規定,預告「氣候變遷風險評估作業準則」草案,廣徵各界意見。
4月9日


報告:2024年全球新增燃煤裝置容量創20年新低
一份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新增的燃煤發電裝置容量為20年來最少,但由於中國和印度持續擴增,全球整體燃煤裝置容量仍有所成長。法新社報導,燃煤發電占全球發電約1/3,而逐步汰除煤炭是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的關鍵之一。
4月6日


環境部提醒製程別及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之列管事業 應於4月30日前完成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每年4月30日是法定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資料上傳的日子,環境部提醒,先前公告第一批及第二批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事業,應於今(114)年4月30日前完成113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
4月1日


環境部與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eSI)簽署合作備忘錄 共創綠色數位與淨零新契機
為落實臺灣2050淨零碳排目標,積極推動「數位及淨零雙軸轉型」,環境部彭啓明部長於3月21日與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lobal enabling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GeSI)執行長Luís Neves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創綠色數位與淨零新契機,
3月22日


加強利用土壤固碳能力 環境部審查通過「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
環境部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及自願減量專案審議會於今(20)日召開第14次會議,審查通過農業部所提「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使我國再增加一項本土自然碳匯減量方法,期鼓勵透過此項方法學通過,帶動國內農業活動以落實增加土壤有機碳之農業土壤管理措施,協助我國達成淨零之目標。
3月20日


環境部發布「自願性產品碳足跡核定標示及管理辦法」及修正「溫室氣體認證機構及查驗機構管理辦法」部分條文 有效管理 帶動低碳生產
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於19日發布「自願性產品碳足跡核定標示及管理辦法」及修正「溫室氣體認證機構及查驗機構管理辦法」部分條文。
3月20日


2025淨零城市展 環境部設置環境治理AI館領航
2025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盛大於臺北市南港展覽館隆重登場,本屆吸引全球59國、141個城市首長或代表、533位市政代表蒞臨參觀。環境部以「環境科技治理AI館」為主題,全方位展現人工智慧如何成為環境治理的關鍵推手,運用數位科技力量支持淨零轉型。
3月18日


4項林業類型溫室氣體減量方法作為推動綠碳動能
環境部已審定公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及「低蓄積林增匯專案」等4項本土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各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綠碳管理及經營活動,期望以減量額度作為推動綠碳動能之一。
3月11日


環境部公告「禁止或限制製造、輸入、輸出、販賣、使用或排放之氫氟碳化物種類」及發布「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以接軌國際公約
為接軌國際環保公約蒙特婁議定書「吉佳利修正案」新增納管高溫暖化潛勢物質「氫氟碳化物(HFCs)」,環境部於今(114)年2月25日公告「禁止或限制製造、輸入、輸出、販賣、使用或排放之氫氟碳化物種類」及發布「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
2月25日
bottom of page